鄭州文廟明清家具古床文化展

2008-02-21來源:新華網(wǎng)熱度:12803

   郭樺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收藏中國古典家具,目前擁有各類藏品千余件。

    文廟明清家具館里全是由她提供的藏品。

    走進文廟明清家具館,你會被古家具散發(fā)出的濃烈氣息所包圍,既彌漫著木材特有的清香,又蘊藏著歲月積淀的味道。這僅是郭樺藏品的一部分。

    目前展出的是古床文化主題。

    隨著生活節(jié)奏的不斷加快,人們對于床這個休息專用家具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,西式的床越做越大,似乎只有足夠大的床才可以給人以足夠大的空間,讓人放心安寢。因為西式的床不管床屜多精美,大多只是床屜上放一張墊子而已,旁無遮攔,如果不夠大,就可能有"翻身落床的危險",而我國傳統(tǒng)的床則大有不同,除了個別品種中**小憩的榻以外,多是三面都有圍欄。文廟明清家具館里十幾張形態(tài)各異的老床、張張有雕刻,件件有畫工,是了解歷史、學(xué)習(xí)傳統(tǒng)、研究民情風(fēng)俗的珍貴資料。

鄭州文廟明清家具古床文化展

紅木煙榻

 榻在明代還是用于坐禪靜思的,鴉片戰(zhàn)爭后,中國也有人染上了鴉片癮,這種床榻就演變成了煙榻,**抽鴉片煙用。

    家具在古代是和建筑房屋同等重要的,是要傳世的財產(chǎn),床榻為家具中的集大成者,作為情感、性格、思想、文化和技藝的結(jié)晶體,特別是作為儒家認為的行天地之道的場所,其在人們精神生活和物質(zhì)生活中均占非常重要的位置。

鄭州文廟明清家具古床文化展

羅漢床

 榆木開光浮雕花草羅漢床,此羅漢床為櫸木制,三屏式床圍上開光浮雕“梅蘭竹菊”。席心床面,束腰細致,直腿馬蹄,給人一種厚實感。是清中期常用家具。從整體看簡潔明快。

     是指左右及后面裝有圍欄的一種床。羅漢床的名稱來源不可考,可能和廟中曾較多使用過這種形式的床有關(guān),也可能是因床的形象飽滿,像是寺院中的大肚羅漢而得名。王世襄先生在談及羅漢床時,提到北京園林建筑中的石橋常有"羅漢欄板"的結(jié)構(gòu),其特點是欄板一一相拼,中間不設(shè)立柱??赡芰_漢床的名稱與羅漢欄板頗有淵源。


    中國人稱的床和榻的概念有時并不那么清楚。通常將大一點的叫床,小一點的叫榻。北京也稱稍小一點的"羅漢床"為"彌勒榻"。這種榻由于只容一人,故又有"獨睡"之稱?!锻ㄋ孜摹吩唬?三尺五曰榻,獨坐曰枰,八尺曰床。"三尺五大概相當(dāng)于現(xiàn)在的90厘米。


    羅漢床是家具進化的產(chǎn)物,是早期的床不斷改進的結(jié)果。中國在宋以前,人們的起居休息狀態(tài)如坐、跪、臥幾乎都在地上。從家具高度可以看到,人的休息用具的高度在不斷提高。漢代的床還是十分低矮的,明、清的羅漢床的高度比漢代的床提高了一些。開始在床的四邊都沒有遮攔,后來為了舒適和美觀,在床的三面加上了圍子板。明時的圍子已經(jīng)有了很多樣式,通常都是小木圍榫頭接合,而且形式已經(jīng)固定下來。在明代小說的插圖中經(jīng)??梢砸姷搅_漢床。


    明代羅漢床以其體積不大便于移動為特點,在使用上帶有隨意性,或戶外、或室內(nèi),較固定的位置主要是書齋和閨房,以作小憩之用,這在明版小說插圖中隨處可見。羅漢床不僅是臥具,還是坐具。有放于廳堂待客的,也有放于臥室作睡具的,《金瓶梅》中還可見到將羅漢床放于屋外納涼用。羅漢床應(yīng)該說是使用很靈活的家具。清代的大羅漢床上,還可放置炕幾,兩邊坐人交談。清中期前的羅漢床的形制與明代基本相同??滴跻院蟮牧_漢床用料要大于明代。在明代晚期羅漢床樣式頗多。就床身而言,有有束腰與無束腰之分;床腿有三彎腿、直腿、內(nèi)翻蹄足、鼓腿、彭牙等。就圍子而言,一般以三屏風(fēng)或五屏風(fēng)圍子居多。清代宮廷常用紫檀大料制作粗大的弧形內(nèi)翻馬蹄床腿,牙板也相當(dāng)厚,圍子大多使用整塊板接合,或雕、或鑲,并裝飾復(fù)雜紋樣,盡量展示富貴華麗,圍子有"三屏風(fēng)式"、"五屏風(fēng)式"以及"七屏風(fēng)式"等。裝飾題材也多種多樣,有山、水、花、鳥、人物及其他吉祥紋樣。


    圍子上的裝飾從傳世實物和明版書籍插圖看,較多見的有四種:一是注重雕刻,浮雕吉祥圖案;二是用攢接手法組合圖案;三是圍子鑲嵌大理石,以大理石的天然色澤象征變化無窮的山水奇景;四是好用素圍子,充分利用木材的自然紋理來表現(xiàn)高雅質(zhì)樸。


    羅漢床就是三面設(shè)圍子的床又稱彌勒榻,最初主要是僧人使用,或者在崇尚佛教的時期,俗人與僧侶常坐此床談經(jīng)論道而得名。此床素面無飾,高古素雅。


    羅漢床名稱俚俗,至今尚無令人信服的解釋,推測與明人所稱彌勒榻有關(guān)。彌勒榻是大型坐具,短不能臥;而羅漢床也是坐的功能大于臥的功能。古人隋唐以前的生活習(xí)俗是席地坐,雖宋以后演變?yōu)榇棺阕?,但盤腿打坐的習(xí)慣一直保留著。彌勒榻,羅漢床都是為適應(yīng)國人舊俗而保留的家具品種。中國古代家具中臥具形式有四種,即榻、羅漢床、架子床、拔步床。后兩種只作為臥具,供睡眠之用;而前兩種除睡眠外,還兼有坐之功能。我們知道,漢朝以前中國人的起居方式是席地而坐,故生活中心必然圍繞睡臥之地,待客均在主人睡臥周圍。久而久之,形成了國人待客的等級觀。清朝以前,甚至民國初年,國人待客的**級別一直在床或上炕上。榻和羅漢床的主要功用反而不是睡臥,而是待客。自唐至五代《韓熙載夜宴圖》以來,通覽歷朝歷代的繪畫作品,頻頻可以見到古人以榻或羅漢床為中心待客的場面。明代以降,特別是在清代,這種禮儀已成定式。因此羅漢床由樸素向華麗發(fā)展,逐步強調(diào)身身的裝飾,三屏風(fēng)式羅漢床即為一例。此應(yīng)酬原為美國的中國古典家具博物館所藏,三屏風(fēng)式,攢框裝入七塊黑白大理石,正面圍子略高一些,此床清式特點已明顯,但仍保留了明式的基本特征。譬如圍子,正面圍子雖裝入三塊大理石,可仍采用通長平式,有別于清式中間高兩頭矮的裝飾風(fēng)格,而且正面圍子僅略高于兩側(cè)的圍子,這在明式羅漢術(shù)中很普遍。而清式羅漢床,往往正面呈現(xiàn)山家形圍子,兩側(cè)也常用臺階形式,形成一定落差。這要求正面圍,尤其中間一塊要高,才能使圍子幾經(jīng)落差不至于太矮。清代羅漢床,五屏風(fēng)式、七屏風(fēng)式漸多,甚至九屏風(fēng)式也有出現(xiàn),這就迫使正面圍子加高,高到令人難堪的局面。按這種思路,羅漢床圍子越矮,年代就越古。


    明清羅漢床的制做有許多區(qū)別,首先用大理石做圍子是明代家具中不曾見的,其次是圍子裝石形式也與清代施工手法大異其趣。清代工匠往往先用芯板夾住大理石,再裝入框架中,而明式做工往往直接裝石裝入框架,有時由于石板不平,框架打槽也隨形彎曲,凡此類施工手法,年代一般較早。


    羅漢床腿彎曲度大,兜轉(zhuǎn)力,俗稱"香蔗腿"。從床腿亦可區(qū)分出明做還是清做。清式鼓腿彭牙與明式的大挖缺做工,區(qū)別完全在于對羅漢床腿的理解,是有力而含蓄,還是有力而夸張?總體上,明式羅漢床挖缺腿足,給人有力度但十分含蓄,清式羅漢床的類似腿足,在力度上多了活潑,顯得夸張了一些。體會明清兩式家具,細部非常重要,內(nèi)涵是其本質(zhì),不可忽視。清代仿明式家具,雖然古拙氣息濃重,但仍不可避免地泄露出清式符號--清人重裝飾的端倪。若能捕捉到這種微弱信號,對古家具演變過程無疑可以獲得重要信息,使研究邁出一步。


    羅漢床是指左右和后面裝有圍欄但不帶床架的一種床。圍欄多用小木做榫攢接而成,也有用三塊整板做成,羅漢床有大小之分,大的羅漢床可供坐臥。古人一般都把它陳設(shè)于廳堂待客,中間放置一幾,兩邊鋪設(shè)坐墊,典雅氣派,形態(tài)莊重,是廳堂中十分講究的家具。自唐至五代《韓熙載夜宴圖》以來,通覽歷朝歷代的繪畫作品,頻頻可以見到古人以榻或羅漢床為中心待客的場面。明代以后,特別是在清代,這種禮儀已成定式。因此羅漢床由樸素向華麗發(fā)展,逐步強調(diào)自身的裝飾。


    明清羅漢床的制做有許多區(qū)別,大理石做圍子是明代家具中不曾見的,其次是圍子裝石形式也與清代施工手法大異其趣。 清代工匠往往先用芯板夾住大理石,再裝入框架中,而明式做工往往直接將石裝入框架,有時由于石板不平, 框架打槽也隨形彎曲,凡此類施工手法,年代一般較早。 羅漢床腿彎曲度大,兜轉(zhuǎn)力,俗稱"香蔗腿"。從床腿亦可區(qū)分出明做還是清做。清式鼓腿彭牙與明式的大挖缺做工, 區(qū)別完全在于對羅漢床腿的理解,是有力而含蓄, 還是有力而夸張? 總體上, 明式羅漢床挖缺腿足,給人有力度但十分含蓄,清式羅漢床的類似腿足,在力度上多了活潑,顯得夸張了一些。

 

免責(zé)聲明: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(nèi)容均為轉(zhuǎn)載稿或由企業(yè)用戶注冊發(fā)布,本網(wǎng)轉(zhuǎn)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;如轉(zhuǎn)載稿和圖片涉及版權(quán)問題,請作者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,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,本網(wǎng)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(nèi)容的真實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