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橋頭村的木碗傳奇

2006-01-03來源:云南日報網(wǎng)熱度:12234

     在迪慶州博物館,我們看到這樣一組照片:崗曲河谷谷口的藏族小村——上橋頭村幾乎家家都在做木碗,村民們制作的專注神情和木碗精湛的工藝深深吸引了我們。照片的拍攝者是上橋頭村的村民魯茸知瑪,她是美國大自然保護協(xié)會中國部“照片之聲”項目的照相員。據(jù)了解,該村人有制作木碗的傳統(tǒng)手工藝,歷史上在藏區(qū)很有名氣,當年茶馬古道運往西藏、青海、四川等地的貨物中就有上橋頭村的木碗。我們決定去尋訪魯茸知瑪和被稱作香格里拉“木碗村”的上橋頭村。

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

    斯那卓瑪?shù)墓适?/P>

    在美國大自然保護協(xié)會中國部“照片之聲”項目助理馬若宇的帶領下,我們來到香格里拉縣尼西鄉(xiāng)上橋頭村。這里距離中甸約40公里,再往下走18公里就到了德欽縣的奔子欄了。上橋頭村海拔2000米,地處干熱河谷地帶,氣候溫和。

    這是一個美麗的小山村,清澈的崗曲河從村子旁流過,村落中以白色、淡黃為主調(diào),莊重典雅、明快爽目、相互承接的棟棟藏式碉房掩映在綠樹叢中,給人一種古樸的美感。屋頂上飄動的五色布條猶如一面面彩旗,為凝重的碉房增加了躍動的生機。走進村頭,路旁一家小賣部里漂亮的木碗就吸引了我們,但店里沒人,我們一招呼,一個身上帶著木屑的小伙應聲從隔壁房里出來,原來這是一家集木碗生產(chǎn)和銷售為一體的小作坊。再往村里走,聽著機器的沙沙聲,我們又見到幾戶正在做木碗粗加工的人家, “木碗村”真是名副其實呀。村里有座“紅軍橋”,這是因為紅軍長征時,賀龍的二、六軍團曾路過這里。過了橋?qū)γ婢褪撬拇ǖ牡聵s縣了,魯茸知瑪?shù)募揖驮跇蚨张赃叄沂亲瞿就氲氖兰?。來到知瑪家,她婆婆說,知瑪上香格里拉縣城辦事去了。聽說我們要了解木碗,斯那卓瑪老人打開了一間房門,我們探頭一瞧,都驚喜地叫起來,那是滿滿一屋的各式各樣的木碗。卓瑪老人開心地把木碗拿給我們欣賞,并自豪地告訴我們,這些都是魯茸知瑪和家人加工制作的。卓瑪老人說,兒媳的手藝是跟自己已過世的老伴扎史斯那學的。原來76歲的斯那卓瑪老人是西藏人,當年24歲的扎史斯那到西藏邊加工出售木碗邊學習新的技藝,其精湛的家傳手藝受到當?shù)厝藲g迎。在拉薩八廓街斯那認識了卓瑪,就這樣19歲的卓瑪嫁給了扎史斯那,23歲那年卓瑪隨斯那走了一年從拉薩回到了上橋頭村。老人說,當時上橋頭村木碗手工藝品單一,只有一兩家人在做最普通的“古巴”(辣子盒),后來扎史斯那教他們學會了做糌粑盒和各式木碗的手藝。卓瑪老人說,“父子不共碗,母女不共碗,兄弟不共碗”是藏民的規(guī)矩。甚至男女所用木碗的樣式都有所不同,男式木碗碗口大并且外開,碗身低;女式木碗開口小,碗身細,它們很像一對相好的戀人呢!

   土漆物語

    卓瑪老人說,上橋頭村精致的木制手工藝最核心的一環(huán)就是使用土漆裝飾。土漆又稱生漆,是一種原生態(tài)的高級涂料。主要從生漆樹上直接采割而得,當?shù)卮迕褚话銖膭Υ?、大理兩地購買。60—70塊錢1市斤的土漆,買回來熬熬煉煉,最多只能剩余8市兩,用于涂制一只普通造型的糌粑盒成本大約在1塊5左右,而若使用普通的清光漆、家具漆等,成本不足1角。

    上橋頭村的村民告訴我們說,在古代,用土漆涂制的工藝品就是上貢皇家的珍貴貢物。因為土漆制品很少出現(xiàn)爆裂紋和塌漆皮;并且歷久長新,保持光澤;另外當?shù)厝苏J為使用土漆還包含有一種祈求幸福吉祥的含義。我雖然無緣得見幾百年前,順著長河險山送入藏王宮的的土漆制品,但卻有幸在廖軍副村長家見到兩只40多年前由他的父親廖振華親手制作并留存下來的土漆酒杯。眨眼40年光陰不在,老人也已逝去,但這兩只瑪瑙紅色的土漆酒杯卻仿佛剛剛脫手制成。豐潤的色澤,飽滿的漆面、細膩精致的涂色,除了杯口杯底一點淡淡的沉垢,幾乎無法想象出這兩只杯子居然已經(jīng)是年過40的“杯子老人”了。

    廖軍副村長介紹說,上橋頭村手工土漆木碗很早就是村里的主要經(jīng)濟來源。因為這里外銷西藏、四川、中甸(香格里拉縣)等地的交通條件便利,前前后后做了四、五代人,曾經(jīng)還辦過“木碗廠”,在產(chǎn)量最多的時候,1年能做出上萬個木碗,把兩輛東風大卡塞得滿滿的……廖軍副村長笑笑說,雖然現(xiàn)在經(jīng)濟搞活了,上橋頭村還是省州重點扶持的民族團結示范點,林果業(yè)和溫泉旅游為主的旅游業(yè)的收入也有所增加,但木碗仍然還是這里的支柱產(chǎn)業(yè)。現(xiàn)在村里36戶人家中就有15戶左右仍然堅持做手工木碗,做得較大的大約有三四家,每年僅木碗一項便能帶來3萬元左右收入。

    卓瑪老人告訴我們,村里手繪制木碗花紋最早是由自家男人從西藏帶回來的技術。那時起土漆已經(jīng)是舉足重輕、必不可少的了。一只漂亮的成品木碗從開始制作到完工大約需要12道工序:首先從德欽縣精挑細選買來優(yōu)質(zhì)核桃木和杜鵑木做成的木碗;然后上牛皮膠;再放在太陽下曬干;之后用砂紙打磨光滑;然后就可以上**遍土漆了;上完**遍土漆后把木碗放進地下室用沾水的毛氈包裹;撞下來再次放入地,下室濾水捂干;若已捂干摸上去不粘手了則開始把木碗拿到太陽下暴曬,若粘手則繼續(xù)捂干;然后就可以用筆蘸著土漆在木碗面上描畫各種圖案了;圖案繪制完成后可以添加金箔增加亮度;然后再最后一次上土漆,曬干后便完成了。

    老人笑瞇瞇地指著手中的糌粑盒說,每做一個木碗總共需要上3道土漆,層層相疊,才有最后光滑細膩的手感。雖然現(xiàn)在村里有的年輕人為了降低成本開始用清光漆和家具漆代替土漆,但村子依然保留著一個古老的習俗:只有土漆才有資格壓金箔,其他的清光漆和家具漆最多只能壓銀箔。

   現(xiàn)在整個村子總共會做3種藏桌、9種糌粑盒、2種辣子盒、多種酥油酒杯、12種木碗,而且還在繼續(xù)學習中,而且做這些手工藝品的大多數(shù)人都堅持使用土漆。偶爾才做幾個清光漆和家具漆的,也多是做來與土漆成品相對比。

    孔吉榮:刻在路上的人生

    我從沒想到過,在上橋頭村這樣山清水秀、安逸靜謐的小村莊,居然還住著一位可歌可泣的道班老人。

    他的名字叫孔吉榮,今年已經(jīng)69歲了。祖籍大理,自1956年走進中甸開始他的道班工人生涯后,就再也沒有離開這片浸滿了他汗水、淚水和心血的土地。漫漫25年,孔吉榮老人先是做修路工程,后致力于養(yǎng)路維護,附近進山出山的無數(shù)條大路、小路、寬路、窄路都是經(jīng)他的手中,從規(guī)劃變成了現(xiàn)實。

    在孔吉榮老人一生的工作歷程中,他所在的道班先后10多次被德欽縣和迪慶州評為“先進道班”,他個人的先進獎章和先進證書拿了一大堆,問到獎章證書數(shù)量大概有多少時,孔吉榮老人不好意思的摸摸頭,說自己也記不清了。

    孔吉榮老人1989年辦理退休手續(xù),至今已經(jīng)退休17年了。17年間他在風景秀麗上橋頭村種菜地養(yǎng)果園,晨鐘暮鼓,安然舒適,真真有一種“悠然見南山”的隱士風度。孔吉榮老人一生育有4個兒女,兒子在麗江發(fā)展;大女兒隨扎斯斯那學木碗手繪,現(xiàn)早已出師獨立門戶了;二女兒、三女兒都繼承了父親的志愿,投身道班事業(yè),也是年年都捧回鮮紅獎狀的優(yōu)秀者。

    談起山外花花綠綠的世界,孔吉榮老人對自己現(xiàn)在的生活非常知足滿意。他說自己身體非常健康,除了前年因為割盲腸入院手術外,自己一生幾乎都沒有進過醫(yī)院。而且自己退休工資夠花,兒女又都能經(jīng)常見面,飽享天倫之樂?!叭嘶钪紫纫獙Φ闷鹱约旱牧夹模约盒陌簿褪切腋A?!”孔吉榮老人說得擲地有聲。

    吃過簡單的午飯,我們打算去拜訪一下上橋頭村村長家,向孔吉榮老人問路的時候,孔吉榮老人伸手朝前一指:“順路直走,900米就到了?!闭@嘆孔吉榮老人對數(shù)字的詳知呢,老人又補了一句:“就900米!都是當年我一步一步量出來的。”一瞬間,我在心中對這個擁有樸實笑容的老人肅然起敬。

免責聲明: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(nèi)容均為轉(zhuǎn)載稿或由企業(yè)用戶注冊發(fā)布,本網(wǎng)轉(zhuǎn)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;如轉(zhuǎn)載稿和圖片涉及版權問題,請作者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,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,本網(wǎng)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(nèi)容的真實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