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業(yè)扶貧:紅河州的創(chuàng)新之舉

2006-04-07來源:中國綠色時報熱度:11719
    地處西南邊陲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,400萬人口中,哈尼、彝、苗、傣、壯、瑤、回、拉祜等少數民族占一半以上。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,貧困的陰影一直籠罩著紅河兩岸的少數民族。在金平苗族、瑤族、傣族自治縣銅廠鄉(xiāng),不少苗族群眾家中全部財產不足200元,土墻茅屋四壁透風。對口幫扶紅河州的上海市長寧區(qū)考察組的同志說:“想不到在祖國邊疆,還有這么貧困的農民。”

    竹子扶貧,世界產業(yè)扶貧創(chuàng)新之舉

    在紅河州眾多的扶貧項目中,竹子扶貧開創(chuàng)了世界扶貧項目的先河。2001年4月,國際竹藤組織副總干事陳緒和及社會經濟項目部主任邁克斯·洛勃維科夫考察了紅河州用竹子代替鋼材,在貧困山區(qū)建成了水池、水窖、沼氣池、儲糧罐、竹筋水泥樁及電桿,甚至蓋起了既成本低廉實用易學又促進了竹產業(yè)深度發(fā)展的竹房子,十分高興地表示:“非常感謝紅河州采取政府同專家學者及農民共同開發(fā)的辦法,實踐了這項節(jié)約成本又易學好用的實用技術?!标惥w和稱贊這是對世界,尤其是對不發(fā)達國家扶貧工作的一大貢獻。

    1998年,竹產業(yè)開發(fā)列入了紅河州政府林業(yè)發(fā)展工作的日程,將竹產業(yè)列為農業(yè)產業(yè)結構調整的十大支柱產業(yè)來抓,投入了900多萬元資金,使全州竹林面積發(fā)展到了100多萬畝。

    竹產業(yè)這一新興的支柱產業(yè),使農民迅速得到了實惠。石屏縣竹林村農民,光賣竹筍一項,每年畝收入2000多元。個舊市戈賈村每年280萬元的竹產值,已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56%。記者在石屏縣城“甜竹筍一條街”上看到,一顆甜竹筍賣到了10多元。

    竹子建房造沼氣,開發(fā)竹子的多重功能

    紅河州在個舊、屏邊、金平等地研制成功的竹編沼氣池、竹編水窖、竹編簡易房、竹編儲糧罐、竹編豬廄、廁所、竹編水泥樁(桿)、竹編瓦等一系列以竹子代替鋼筋、木材、磚瓦,以竹子作為“筋骨”,內外敷上水泥的新型建筑材料,已經專業(yè)部門鑒定:每個25立方米水窖造價比鋼筋水泥水窖節(jié)省1000元以上;竹編簡易房每平方米造價比磚瓦結構房節(jié)省120元;每個竹編沼氣池的建池成本也比混凝土澆灌沼氣池成本降低1000元。

    有402戶、1750人的個舊市錫城鎮(zhèn)戈賈村,發(fā)展了4000畝竹林,州林業(yè)局幫助他們開發(fā)了新的用途。記者看到,一幢31.5平方米的簡易房子,造價不到2000元,它是用竹子集束,再敷上水泥做梁、柱,用竹子編成墻體,內外糊上了水泥,這種僅門框玻璃和瓦不是竹子的房子,最適合做田棚、工硼。村民李寶光建起了集豬廄、廁所、沼氣池于一體的竹編“建筑群”;李保忠家也蓋了70多平方米的竹房子;而先行一步的李永寧家,近日又蓋起了改進型50平方米的第二代竹編房子。

    黃寶玉一家三口正在柴禾堆旁挖沼氣池坑,他說:“過去怎么動員我們干沼氣,我也不積極,因為造價太高,拿不出那么多錢;現(xiàn)在干竹編沼氣池,竹子和手藝都是自家的,只用買點水泥就行,大家都忙著干。”

    而李廣才家引進2臺破篾機后,100多元一臺的機器,每秒鐘可破篾12米,每片竹子可破篾3層,而手工破篾,再巧的工匠也只能破到2層。全村人一天的破篾工作量,三臺機器3個人即可完成。機器的引入,有效促進了該村竹子由傳統(tǒng)利用向現(xiàn)代利用發(fā)展,村子里有300多家人正在做竹編水窖和儲糧罐,不少人家正在蓋竹編水泥房。

    村里的編織能手李寶忠說:“以前我們家里有許多竹編產品,也用竹子代替過其他材料,由于沒解決蟲蛀問題,用不多久就壞了。專家教我們內外糊上水泥的辦法,有效地解決了蟲蛀問題,推廣面就大了。這種辦法對貧困戶來講,可以解決許多問題!”

    紅河縣阿布村農民李阿軍,1984年就參加過全州首期沼氣池培訓班。16年來,這位農村“技術員”,在國家級貧困縣里群眾燒柴最困難的樂育鄉(xiāng),也只干了400口沼氣池。他說,過去沼氣池難推廣,主要是成本太高,1600多元搞個沼氣池,在我們人年均純收入不到200元的地方,怎么搞得起?!竹編產品成本低,又不用沙石、磚和鋼筋、鐵絲,而且竹子到處都有,真的值得推廣,也推廣得開?!?

    人們算了一盤賬:全州去年建沼氣池一萬口。做竹編沼氣池,每個只需買12包左右的水泥即可,建一口池包括工匠錢也只需600元以內,成本低了自然容易推廣。有效降低了農民支出,也就等于增加了農民收入。

    竹漿造紙,竹業(yè)開發(fā)道路寬

    記者在開遠市明威有限公司看到了一條竹子造紙的生產線:粗大的各種竹子被皮帶運輸機送進龐大的機器里,經過切割、粉碎、化為紙漿后,變成了一張張機制文化用紙,運往省內文化用品市場。

    公司王總經理告訴記者:過去,造紙原料嚴重不足,他們四處尋找替代材料。從今年開始用麥草、稻草和竹子作為造紙原料,經過摸索和實踐,用麥草、稻草和竹子造紙獲得了成功。三種原料比較下來是:用竹子補充企業(yè)造紙原料不足,更具有可行性。今年向公司供應竹子的主要地點是金平、河口、蒙自、建水、屏邊等縣。

免責聲明: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(yè)用戶注冊發(fā)布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;如轉載稿和圖片涉及版權問題,請作者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,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,本網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