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門職場私交如何把握火候

2015-08-06來源:中華門窗網(wǎng)熱度:18500

 

    年輕人幾乎每天都有三分之一時間和同事度過,因而很容易和同事建立友誼。木門職場關系本質(zhì)上是一種利益關系,在利益關系上建立“私交”,到底有沒有風險呢?我們應該怎么看待木門職場“私交”?...


    木門職場友誼有限度


    工作中的伙伴能不能成為真正的“朋友”?有家知名網(wǎng)站曾做過一頂調(diào)查,對“您會和木門職場朋友談論對老板或工作或同事的抱怨嗎?”,回答“會”的30.98%,“偶爾會”的52.77%,“不會”的14.44%。對“您會和木門職場朋友談論個人隱私嗎?”,回答“會”的21.62%;“偶爾會”42.23%;“不會”34.61%……這說明,對于工作中的友誼,人們還是有所顧忌的。那么限度在哪里?就是不能過多地涉及私人生活領域。


    我們一天有1/3的時間都在工作,我們必然要跟同事發(fā)展出各種關系。在某外企工作的張女士說:“我需要和同事們保持親近的感覺,我不能在冷漠和敵意的環(huán)境里工作。但這種關系并不是真正的朋友關系,因為有些話題我們之間不能談!”


    當然,也有另外一種聲音:工作中不應發(fā)展友誼。法國心理咨詢師艾萊娜-維切阿里說:“我們大家的潛意識中有一種不好的認識,就是認為不應該把個人感情和工作混為一談。但感情不是包裹,我們無法在開始工作的時候把它寄存起來,然后在離開公司的時候再取回來。其實,我們的潛意識仍在不知不覺中發(fā)展著各種關系?!?


    木門職場友誼是一種心理補償


    木門職場中的友誼可以信任嗎?上述調(diào)查顯示,人們在工作中的朋友絕大多數(shù)是同層級的同事,這一比例高達73.59%,與上司是朋友的僅占8.19%!這很符合組織學的原理:在組織中,橫向(同事-同事)交流多,充分而真實;縱向(上司-下屬)交流少,而且真實性差。而工作中人們建立友誼是不想有壓力的。


    心理專家表示,人們在工作中建立友誼,不排除其中有實際利益關系。但更多的是彼此之間的價值觀認同。我們在工作中很難完全表達自我,工作中的友誼是一種心理補償。


    任何社會關系以及朋友關系,都是由“人和環(huán)境”共同決定的。大多數(shù)人在一個企業(yè)工作的重要動力并不完全是掙錢,而是那里的環(huán)境氛圍。張女士說,工作范圍之外的人不能理解他們的壓力,同事之間卻是感同身受。35歲的管理顧問傅雪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已工作了6年。傅雪認為,她現(xiàn)在圖的就是這里的工作氛圍:她可以把孩子帶到辦公室來,而同事們會幫她照看孩子,公司小,大家就像家人一樣相處舒適,也沒有什么好爭的。在這里,人際關系的重要性超過了物質(zhì)所得。


    好同事并不等于好朋友


    人所共知,良好的同事關系必然會給自己在工作、事業(yè)等各個方面帶來成功。然而,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,我們又確實要把大量的時間、精力花費在處理同事之間的關系上,希望能與同事相處得像朋友那樣值得信任,互相幫忙,但最終由于把握不好“火候”,彼此間關系反倒成了自己成功路上障礙的例子也屢見不鮮。


    往往,好同事并不等于好朋友。朋友圈是八小時之外的天地,而同事圈則是八小時之內(nèi)的空間,好朋友之間的友誼多數(shù)是建立在共同的性格、經(jīng)歷、愛好、習慣等不可選擇的“天然因素”之上;而好同事之間的友誼固然也不能排除這些因素,但雙方之所以能“好起來”的原因則多數(shù)是由于共同的工作態(tài)度,在單位中共同的地位、處境、共同的工作經(jīng)驗,乃至對某些領導的共同不滿,及對某些同事的共同看法等臨時性因素的作用。


    好朋友間的友誼一般如陳年老酒,時間越長越有價值,香味經(jīng)久彌漫。許多人喜歡多年跟同一些朋友保持友誼。令人驚訝的是,他們可能是穿開襠褲時交的朋友,中學時交的朋友,大學時的朋友,20年后仍然還是他最好的朋友。即使交了新朋友,也仍然與這些老朋友的情分難以割舍。他對老朋友隨著時光的推移也許會有新的認識,但他們?nèi)匀皇撬呐笥?。因結(jié)婚、工作變動或純粹興趣的差異而中斷了來往的親密友誼,多年后仍會以某種方式重新恢復。


    好同事間的友誼卻并非如此,認識時間的長短并不能影響或決定友誼的深淺。一旦因升遷、調(diào)動而難以經(jīng)常在8小時之內(nèi)共同相處的好同事,很可能漸漸疏遠,但彼此又都不會感到太遺憾。好同事也許在你工作上因大意出小差錯時,在你因私事遲到早退或花3個小時吃午飯時為你隱瞞、掩護,然而如果都面臨共同的利益得失,難以同時顧及的時候,好同事也許只能是先向你道句“對不起”,然后便義無反顧地舍你取他了。而你那些好朋友們的做法也許正是“恰恰相反”。

 

 

免責聲明: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(nèi)容均為轉(zhuǎn)載稿或由企業(yè)用戶注冊發(fā)布,本網(wǎng)轉(zhuǎn)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;如轉(zhuǎn)載稿和圖片涉及版權問題,請作者聯(lián)系我們刪除,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,本網(wǎng)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(nèi)容的真實性。